Authorship Part 1_0.jpg

從零到一:  六頁寫了四年的紙

以此記念那些年獻給寫Paper的青春

 

人生中的第一篇論文感觸實在很深。在PGY剛結束時決定要走兒童神經科

那時我已經申請上了兒科了,因為被兒神經科的氣氛及疾病給吸引

想說既然決定了,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跟著科內的老師們做研究

這有許多好處,一方面就像只有實際煮過飯的才知道一道菜的箇中巧妙與滋味

在讀別人的論文時會更有感覺,可以更細膩的品嘗作者的想法

同時也可以早早就測試一下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做研究

 

帶我進門的是現在的老板K, 他是位冷面笑匠,很神,以後有機會想說說他的小故事

一開始接到題目時嚇了一大跳,居然是張放在桌上看起來像會被當垃圾丟掉的紙,

A4 撕一塊下來這樣的大小,上面寫著幾個病歷號,與一個不熟悉的題目「癲癇婦女的換藥」這就是我的第一個研究。

事後回想起來真是有遠見與人文關懷的題目,但當下我一點頭緒也沒有,既不懂癲癇,不懂用藥,連癲癇婦女這個次族群的特別的地方也一點概念都沒有。

 

〈試誤時期〉思緒森林漫步需要一張白紙

剛開始時沒有頭緒,在網路上亂亂找了一堆文獻,但遇到幾個問題,

第一就是方向不明確,找了一堆paper都是在講癲癇致畸胎性這件事,但其實我應該要找的是換藥的議題,只是因為這個議題不好找; 問題不夠細,找了一堆paper還是沒有辦法回答定量的問題 (致畸胎性有沒有劑量相關性、有沒有孕期相關性、不同癲癇藥有沒有差別)

第二就是一堆文獻找不到全文,論文是要錢的,一篇30美不等,除了開放取用 (Open asscess)的論文外或是醫院學校有買的期刊外,其它都要自行想辦法,寫一篇論文可能要看五十到上百篇的論文,這也是之後我認識亞歷山德拉·阿薩諾芙娜·艾爾巴金(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Элбакя́н),這位可敬的和我同齡的女士及所謂的海盜精神的契機

第三就是看收集了一堆文獻後,過了幾天,哪篇是哪篇,講了什麼,有什麼差別,全都在我的腦中像漿糊一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就是在收集病人資料的部份,表格設計也是參考別人的論文。但當時不知道,其實Paper裡的表格是作者從一個更大的資料庫裡再整理出重要的、有意義的結果出來。所以自己收的表格項目太少,沒有使用代號與對照表,在表格內記錄了許多文字,導至整體持續地混亂,也無法跑統計,有些會隨著時間變動的數值應該使用函數,這樣才不用一直改,諸如此類…………

其實問題很多,甚至有時候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好像在一片迷霧森林中打轉,看著似曾相似的樹與石頭,但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文獻回顧〉聽大師演講 + 用Paper找Paper

就這樣自己摸索了一陣子,還是不大得要領。不知道自己這篇論文的重點與定位應該放在哪裡? 找到的文獻也都不具代表性。

中間去上了許多醫院辦的或是自行報名的研究研習營,但成效有限,有點像是看了很多跑步的書,就要上場跑全馬一樣,我感覺幫助其實不大。

真正比較有進展的是有位兒童神經科的學長知道我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傳給我一場有關癲癇婦女懷孕的議題的演講內容,有系統性地分門別類地從產前、孕期、到出生後介紹了癲癇婦女會面臨到的議題,

從他的Reference中,找到了許多篇重要的Paper, 又從這些Paper中找到更多重量級的Paper, 至此,這個研究才比較在我心中的個明確的樣子,也比較理解這個議題裡目前大家公認的、重視的、沒有人做過的但重要的進度再哪裡。除此之外,大型醫學會有相關主題時,常常也都能得到重要,且第一手的資訊,很實用。

後來也接觸到了文獻回顧好用的工具,其一是前面提過的 sci-hub, 還有看研究趨勢的PubReminer,並用onenote 做分門別類的整理,有的人會用endnote, 但我比較習慣用onenote。

 

〈資料收集表〉好的表格帶你上天堂!!

另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就是在一次幫忙收集另一個大型癲癇研究的過程中,看到他們所使用的收集表格,才知道原來在做癲癇研究還有這麼多東西是要注意的,從此也讓自己的收集的資料變得更完整。

後來在回應Reviewer時也大多能從已有的表格裡回答他的問題,不用再從頭翻病歷。

 

〈分析方法〉真像一塊塊綠豆糕

當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的了解與表格變得完整的差不多了之後,時間也過了三年,真的是很久。面對好大的一個資料表,要如何從中得出重要的結論,怎麼去分析這些數據。分類是一個方法,連續性變項可以得到代表性的數值與信賴區間,也可以藉由已知或是自行的定義將連續性變項變成類別變項。這樣就比較好去分析。但我感覺這方面應該有許多概念、方法與技巧是我現在不知道的。

 

〈寫作過程〉先求有再求好

從有了大致上的結論,到論文的產出,中間卡關最久的應該就是discussion, 實際的感覺其實是一邊寫、一邊查、一邊修,到最後和最初的版本完全不一樣。

Table Figure的製作上也是先做出個版本出來後,再一直修,看看怎麼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現我想表達的意思。這和原本預期的想清楚後就做出來完美的內容天差地遠,

實際上比較像有想法就快速做個初版,再來請教老師、同事們的看法,然後再修正會最有效率,畢竟看得到具體的東西比較有感覺。

統計(SPSS)和參考資料整理軟體 (Endnote, Mendeley) 因為有老師和同事們的幫忙,大概花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上手,算是整個過程中花很少時間的。

這和最初以為做研究就是要會跑統計的感覺很不一樣,對領域的了解,對議題的想法與對痛點、癢點的察覺比較重要。

 

〈投稿過程〉向專家們請益要有禮貌

以前一直被告誡論文寫完只完成一半。投稿才是真正的開始。這個過程又更有趣了,如果沒有老師的帶領,應該沒辦法成功,有好多眉角。 期刊的選擇是老師幫忙的,

這個應該很重要,但自己目前對於各期刊偏重的主題,喜歡的內容與評價都沒什麼概念,

有時會看新思維的網路文章 (雖然自己沒去上過課,但真心覺得至少在醫學研究裡可以分成前新思維、與後新思維時代),也對投稿充滿了各種想像。

決定期刊後,修改成符合期刊格式過程繁瑣,要花時間,但不難。

回覆Reviewer是比較有趣的地方,現在網路上有許多資料可以了解稿件投出去後,在出版社的旅程為何,Editor Reviewer的角色為何,他們的回覆除了字面上,有沒有字面下的意思。

Reviewer是相關研究領域裡面專家中的專家,且這是個無給薪的工作,其實我覺得蠻偉大的,畢竟他們應該非常地忙。

有的給的建議很明確,仔細,直指痛點,雖然要大改,但真的會讓文章變得更完整,不過度解讀與延伸,有的很佛心稱讚你一番後,什麼也不用改,也有一種最有趣的,就是建議你

reference 一些paper, 且作者都是同一群人,實在有趣。

〈後記〉

整過寫作投稿過程就像是一場旅程,不同時期的心境都不一樣,卡關一陣子,找到方法或然開朗時是最美妙的時刻,但大部份的時間有點枯躁。 回顧自己摸索的過程希望能省大家一點時間,也為自己從零到一做一個紀錄,現在體悟到的,以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體悟,之後再回來看,也是有趣。不會後悔後這麼早就開始,感覺像是之前去跑馬拉松時,一旁三五成群的步兵阿伯們大喊 「肖連耶,早蝦緊昧衝啥,風景勁水捏。」沒有時間的壓力才能細細品味與感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ockeer23 的頭像
    Clockeer23

    神醫奶爸的一千零一夜

    Clockeer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